講座簡介
夏志清先生以《中國現代小說史》(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, 1961)及《中國古典小說》(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: A Critical Introduction, 1968)聞名於世。尤其前者,更是西方學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開山作之一,後來得所沾溉者不可勝計。《中國現代小說史》原文第二版於1971年面世,當中新增附錄收入夏志清在1967年於衛斯理學院發表的講稿 “Obsession with China: The Moral Burde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”。這篇論文展示了夏志清研究現代文學一個重要的創見,深遠地影響了英美的現代中國文學研究,固不在話下;文章後來由丁福祥及潘銘燊合作中譯,題作〈現代中國文學感時憂國的精神〉,於1969年2月發表於香港《明報月刊》;然後收入香港友聯出版社在1979年出版的《中國現代小說史》中譯本。丁、潘二人的譯筆流暢清淺,用詞造句都符合現代中文之習慣,絲毫沒有所謂「硬譯」的筆法。從此「感時憂國」轉成夏志清現代文學研究的標記,一直流通至今。然而細讀原文,可知「感時憂國」之譯並不準確,而以「感時憂國」想像夏志清的小說史更是美麗的誤會,也錯過他對現代文學的精闢洞見。這次講座將以他的原文與中譯對照,目的不在翻譯學的討論,而在於探視二者所指涉的中國文學研究之不同面向;繼而剖析夏志清在此文面世後的文學研究,其發展路徑與 “Obsession with China” 以及「感時憂國」的關聯;再進一步建議以「情迷中國」一詞統合夏志清中國文學研究之複雜而多層次的表現。
講者簡介
陳國球教授,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玉山榮譽講座教授,曾任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等職。致力於中國古典與現代詩學、文學史以及香港文學研究。主要著作包括《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》(2021),《香港的抒情史》(2016)、《抒情中國論》(2013)、《文學如何成為知識?——文學批評、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》(2013)、《結構中國文學傳統》(2011)、《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》(2007)等多部學術專著,並主編了十二卷《香港文學大系1919-1949》。
與談人簡介
王德威教授,哈佛大學Edward C. Henderson 中國文學教授、香港科技大學高等研究院資深訪問學人、中央研究院院士、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。王教授在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和比較文學系擔任聯合職務。他研究方向包括近現代中國與華語文學、比較文學及文學理論。著作包括《眾聲喧嘩》、《小說中國》、《被壓抑的現代性》、《歷史與怪獸》、《後遺民寫作》、《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》、《華夷風起:華語語系文學三論》, “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: History, Violence,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-century China”, “The Lyrical in Epic Time: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”, “Why Fiction Mat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” 等。
(Chinese content only)
注意事項
-
本場活動以普通話舉行。
-
本場活動歡迎公眾人士參加。座位有限,先到先得。